北京勞務派遣公司能為北京企業帶來的好處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先回顧一下勞務派遣是怎么登陸中國的。在80年底初期,祖國大陸剛剛開始進行改革開放,一大批外資企業到中國內陸開始投資設廠。投資一個新企業,必大興土木、購買機器、招聘員工方能啟動。但在此時,讓老外們尷尬的是在當時的機制體制下,外企無法直接在本土招聘用工。勞務派遣在這時開始“粉墨登場”,由一家中資機構招聘員工,然后再派遣至外企工作,以完成這一“尷尬”的任務。
就在改革開放30年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早已建立,公平、合理、和諧工關系建立的呼聲高漲,但仍有一大批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在“拙劣”的使用勞務派遣這種工具,人為的將勞動者分為“三六九等”。對于同樣時間、同樣難度、甚至于就同一崗位的工作,因勞動用工模式的不同,給予不同的報酬與待遇,“同工卻不同酬”!玩弄勞務派遣,公然與國家法律與社會道德對抗。因為沒有它存在的真正基礎,即便是目前國有企事業單位還是勞務派遣的主要市場。
在勞務派遣逐漸被人們熟悉之后,跟進使用它的是國有企事業單位,背景同樣的尷尬——同樣是機制體制的問題。在中國的勞動用工中有著特殊的“編制”問題,明明企業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須招聘更多的員工開展工作,但受到行政管制、體制約束、工資總額限制、福利分配等等因素影響而無法進行,從而“變通”使用大量的“臨時工”。這些臨時工大多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無法與用工單位建立法定的勞動關系。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或許這樣的妥協安排對用工單位和勞動者來說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在之后,可以說這種“妥協的選擇”被濫用了
勞務派遣為企業帶來什么好處?
時下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勞務派遣成本說”。這種學說的理論基礎是通過高度標準化、流程化、專業化的操作來提高工作效率以期達到經濟學上的規模邊際效益,節省用工單位的勞動用工成本,從而產生價值。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或許我們可以從目前勞務派遣提供的主要服務來做分析,探究真正能替用工單位“節省”多少成本。
1、代理招聘。
現在很多勞務派遣機構都為用工單位提供代理招聘服務,如果一定要說節省了成本,或許是用工單位借助勞務派遣業務逼迫勞務派遣機構提供的“額外”無成本服務;再或許是用工單位以轉移矛盾節省溝通成本的無奈之舉。
2、代發工資。
這個項目是勞務派遣機構提供的常規服務,畢竟實現勞務派遣以后,勞動用工關系轉移,用工單位再直接發工資給員工怕擔“事實勞動關系”的嫌疑。但是這種用工單位先將工資轉至勞務派遣機構,再由勞務派遣機構轉給員工的“一轉再轉”方式在流程設計上就是不合理的,畢竟多了一個節點,增加了出現風險的可能性,同時在時間成本和財務成本上也都是不合算的。更可笑的是,其實一紙“代發工資委托書”本就可以此環節省卻,但很多用工單位與勞務派遣機構卻不了解。當然,如果代發工資僅僅是為獲取勞務派遣服務費發票在企業稅務籌劃上有考慮,這種服務還是很有價值的。
3、代繳社保。
這個服務可能又要回到目前的行政機制體制的大背景上來了。在社會保險還沒立法之前,社會保險這個與勞動者息息相關的保障被各地方、各行業的行政主管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玩弄”于掌中。社保繳納的種類選擇、參加社保的員工比例、社保繳納的基數都是可以通過各種“社會關系”來商量的范疇。通過勞務派遣機構間接與社保行政機構接觸,用工單位可以在節省溝通成本的同時可以享受更大的社保成本節省大餐,這無疑給用工單位直接節省了勞動用工成本,給用工單位創造了價值。